江南体育官方网站
全国客服热线:

0519-83188355

公司新闻

中国制造的产业链(上篇)为什么中国制造大而不强却富得流油

来源:江南体育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3-11-06 17:23:04

  用硬核知识,刷爆你的收藏夹!大家好,我是首席君。6月27号,WTO那期视频后,收到了很多私信,向我提了很多关于产业方面的问题。

  自1978年开始,中国的产业体系不断扩张,经过40 多年的猥琐发育,最终形成了一条制霸全球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又大又长,富集的产业异常齐全,它是中国制造的基础。

  产业链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它看不见,摸不着,相对抽象,又真实存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提到了一个很基础的概念:市场规模决定了你的分工深度,分工深度决定了你的生产效率,生产效率,决定了你的成本和利润,而成本和利润又决定了你的竞争力!从原材料一直到终端消费产品,各生产部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所构成的上下游之间,的关系链条,就是产业链。

  这条产业链从初级到高级的顺序是:能源、基础原材料、中间工业品、消费工业品、高的附加价值工业品以及高的附加价值服务。为了方便看懂,我给每一个环节都举个例子:

  以汽车工业为例,能源环节主要是石油、电力、煤炭等;基础原材料包括以铁、塑料、橡胶等;中间工业品环节则有:发动机、轮胎、各种铰链、齿轮、球笼、轴承等上万种部件;消费工业品就是满街跑的各种各样的车辆;高的附加价值工业品则是诸如:奔驰、保时捷等豪车;而最后的高的附加价值服务则包括无人驾驶、车联网等技术和服务。从生产端到消费端,从能源、钢铁到消费级产品以及附加的各种服务,一环接着一环的企业群落,共同构筑了完整的产业链。Comment by dell: 这段需要做PPT,搜相关高清图片

  中国的产业链发展的过程可以粗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于1978 年,当时中国农村开启了包产到户等一系列风骚的操作,这波操作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解决了最基本的吃饭问题,让中国的农业迎来了喜大普奔的盛况。但是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解放出来了大量闲散农村劳动力,翻译成人话就是,好多农民失业了!

  这波失业,直接催生了农民工的进城务工潮,从此有了每年一次的春运大观。就当时而言,消化这批劳动力的主力军,还是就近的乡镇企业。上世纪80~90年代,失地的农村劳动力经过培训后,大量转化为制造业工人,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庞大的、廉价的劳动力,直接推升了中国制造业的起飞。在此阶段,很多乡镇企业抓住了机会,凭借着运气和努力,成长为世界级的庞然大物,如福耀玻璃、天齐锂业,都是此阶段从乡镇企业中脱颖而出的。

  1978 年,中国全部乡镇企业的经济总量增加值,只占全国 GDP的2%不到。但是到了 1995 年,攀升至 25.3%,而其中乡镇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国的 30.8%。在这一时期,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就近转化为产业工人,这是中国产业链奠基的第一个阶段。

  机会的另外一面是危机,时间走到1990年,受到苏联解体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70多个国家宣布对中国进行制裁。啥叫制裁?简单的说就是非暴力不合作加节操显灵。你生产的东西再便宜我也不买,我生产的东西你出价再高我也不卖。这就导致了我们不仅很难从国外买到东西,也很难把东西卖到国外。俗话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欧美这一制裁不要紧,中国立刻就表现出了惊人的求生欲,不是妥协认错那种求生,而是自强不息努力奋进的那种。为了拉动国民经济,一系列政策火速出台,改革开放和深圳特区都是在这一段时期出现的。一方面我们坚持引入外资,另一方面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要敢闯敢干敢拼,在生存的压力下,我们用了十年,发展出一条非常长的产业链。这就是第二阶段,因为买不到,只能自己造,因为都是自己造,所以中国产业链发展的很长、很全。

  第三个阶段始于中国入世加入WTO,这样的一个过程前一期视频讲的很详细,今天不在赘述,感兴趣能关注首席投资君并搜索《经济规模怎么就全球第二了?揭秘中国19年来在WTO获得了多少实惠》。

  说到这里我们再补充一下当时的背景,首先由于1997年的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游资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制造业产生了持续的负面影响;然后,另外一方面,中国加入WTO的入世谈判开始加速,为了迎接之后的入世,中国深化了外经贸体制改革。这次改革中最具意义的内容包括:

  对出口商品配额的分配打破 ‘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并向出口效益好、产品附加值高、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倾斜;简单说,动态审核,扶持头部。这次改革标志着中国所有的制造型企业,都可以自主外贸,不再受到任何政策壁垒的限制。

  如果说,前面的两个阶段,让中国的产业链完成了劳动力的转移和和实现了产业链条的延伸,解决了从没有到有的问题,那么入世之后,中国这条绵长而薄弱的产业链,即将扬帆起航,走到世界的舞台上,直面国际竞争的压力,进一步扩张历练。

  关于中国制造和中国产业的文章很多,大多数是无脑论证中国的产业集群对于全球有多重要,世界有多需要中国制造。但是在我看来这是本末倒置。一个国家要发展经济的基础,从来都不是有多少工厂,而是有多大市场。换句话说,你生产的东西要能卖的出去,你才能发展经济,如果你产出的东西卖不出去,那么你生产的越多,就亏的越多,不仅不能发展经济,还会造成浪费。所以当时中国想要发展经济,工厂想要生存,就要满足全球市场的偏好,要在成本控制合理的前提下做到品质过硬,虽然一味的说价廉物美是个伪命题,但是至少做到好东西不贵,是当时中国制造的底线。

  凡事都有两面性,如同有光才会有影,有小才会衬托出大。这时候中国的产业链已发展的很长、很全,但是我们当时的目的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是为了卖给全世界而生产。你能生产,和你能卖出去,以及能卖出还能盈利,能赚到外汇,是三件完全不同的事情。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卖出我们产出的东西,去盈利、去赚外汇,所以这里并不像很多网络媒体说的那么水到渠成。其实就是为满足欧美等发达市场更挑剔的消费需求,倒逼当时的中国制造必须把产品做得更好。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仅在国内市场就产生了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淘汰,最终在每个细分行业中剩下的,都是真正优秀的企业。今天闻名全球的中国产业链,就是由这些经历过充分竞争后脱颖而出的优秀企业一同组成的。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活了下来。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活下来的秘诀是产业链上的分工不断地细化。这里我们仍旧是重提一下《国富论》,根据亚当斯密的理论,市场规模决定了你的分工深度,而分工深度决定了你的效率,大家在往下看之前,一定要记住这句话,这是后面所有内容的出发点。

  随着中国制造在全球逐渐打开市场,中国产品所面对的市场规模逐步扩大,随市场规模的逐步扩大,中国的产业分工不断加深和细化,并且伴随着这种细化,中国制造的效率逐步的提升,成本不断降低,最终反映在消费端的体验就是,中国货确实做到了好东西,不贵!效率和规模为中国制造压缩了成本,压缩的成本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的利润,另外一方面还能做到向客户让利,很神奇对吗?

  那么中国制造的效率和规模是怎么起来的呢?举个栗子,如果市场规模很小, 100000台电视就会饱和,那么一家公司就必须做全部流程才能活得下来,只做其中特定环节是活不下来的。如果市场规模变成了1亿台电视,那么一家公司只需要做一个特定环节,就能活得下来。这就是分工,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工厂所做的领域的专业化程度的外放。市场规模决定分工深度,分工深度决定了专业化能力,而专业化能力决定了生产效率。

  因为生产效率慢慢的升高,所以产品竞争力越来越强;因为产品竞争力越来越强,所以市场规模慢慢的变大;因为市场规模慢慢的变大,所以分工程度越来越深;因为分工程度越来越深,所以生产效率慢慢的升高。一个完整的逻辑圈,你可以把任意一个点拿出来作为起点,也可以把任何一个点拿出来作为终点。中国制造就是在这个逻辑圈中不断滚动、循环、壮大,直至挤垮所有竞争对手,变成全球工厂。

  今天中国产业链上的分工已经细化到让人匪夷所思的地步,我们用乐高积木举例子,乐高的产品目录上有数万种不同的零件,光是编号手册就厚厚一本。在乐高的全球供应链中,有无数家工厂,每家工厂只生产其中特定形状的几个型号,最终,在乐高的统一标准之下,不同厂家生产的乐高积木就可以相互兼容,拼出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东西,这就是产业链上的配套关系。这种配套关系,在国内的产业链网络当中可以不断地动态重组。所以,中国的产业链网络,就是这样以整个网络为单位,获得弹性,以单个企业为单位,确保效率。

  就是这样一个效率、弹性兼备的产业链,为中国制造带来了鬼畜般的综合成本控制能力。说实话,我自己都不知道应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它。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规模,都是以产业链网络的超大规模性为前提实现的。

  那么,有没有特别有理想,有个性,有追求的企业,就是想要把产业链上下游所有的环节都抓在自己的手里的呢?当然有,诺基亚就是这样的一个企业,全流程坚持自己全部走完。在我上大学的那个年代,诺基亚就是手机界里的霸主,质量绝对的过硬,号称雷神之锤。我某次坐摩天轮的时候亲眼看见对面女孩的诺基亚从摩天轮上掉下去,电池都摔飞了。然后捡起来,装上电池,开机接着用,雷神之锤名不虚传。然后挑战者出现了,它叫苹果,苹果发现,它不用做全流程,而可以把每个流程都分包给某一个厂家,最后自己做总集成就能了。

  分析诺基亚衰落的文章也很多,从经营理念到技术潮流再到行业竞争和操作系统等,但是我认为,诺基亚衰落的根源就在于他坚持自己走完全部的流程。

  我们反过来从细工厂的角度来看,美国的德州仪器是全球著名的集成电路公司,无论是市场占有率还是技术水平都是全球领先。但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对这个公司很陌生,为什么?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好像用不到它的产品。

  但是好像用不到不是真的用不到,否则德州仪器也不可能是全球级别的行业霸主。翻开德州仪器的厚重产品目录,你会发现小到一枚电阻,大到美国现在对中国禁售的高性能处理器,都赫然在列。虽然你感觉不到,但是你使用的消费级产品中没准就有他们的产品。大到基站、云服务器、数字控制机床、医疗器械、汽车、高铁、高压输电控制,工业控制、数字控制机床、小到手机、电脑、电视、智能穿戴、点钞机、POS机、伺服器、PLC、空调、扫地机器人、变频器、电影、照明、新能源、无人机、电梯、冰箱、洗衣机、音响、示波器、声光电玩具、水电气表、摩拜的GPS电子锁……基本上你能见到带电的产品,里面都有一定的概率会使用德州仪器的产品,至少是同类产品。

  中国有句俗语叫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手机也一样,小到一枚电阻,大到电池、屏幕,以及完整的操作系统和生态,一部手机产出可能会涉及数百甚至上千个零件,这些零件还是指那些中间环节工业品,比如电池、显示屏这些。如果你把它们再细拆的话,涉及的门类就会呈几何级的增长。如果你自己全流程生产,不可能对每一个环节都特别擅长,但是做集成的公司却能够找到每一个环节最擅长的厂家,来提供性价比最高的产品,而自己只要抓住最重要的核心技术就可以了。所以在竞争当中,分包出去的苹果,得到了更可靠的供应链、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以及更好的品质。在一开始,谁不知道哪一种方式更好,但是最终市场会告诉我们答案。

  所以,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中国的产业链在此阶段开始不断的细化、深化、加速发展与淘汰。开始从又大又全,逐步走向了又全又深。

  中国产业链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始于2008年的四万亿,一直持续到今天的新基建。关于新基建的解读特别的丰富,说什么的都有。这种新政策类的解读,通常面临的尴尬是,能说明白的都是参与政策的制定者或者是相关研究论证机构。政策开始实施的时候,能说的东西新闻上都说了,不能说的东西你问他们也没用。所以就产生了一种莫名滑稽的现象,能说的不敢说,敢说的都是胡说。

  那么新基建到底是什么呢?最重要的包含七大领域,分别是: 5G 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涉及诸多产业链。

  2008 年 9 月,当时为了应对席卷全球的次贷危机,中国政府相继推出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等十项措施,俗称四万亿刺激计划。时至今日,这一计划仍然饱受争议,但是也给我们留下了高铁、地铁等宝贵的基础设施资产,使得中国产业链的周转效率大幅度提高。所以,初步来看,「新基建」也将会像一个增幅器一样,作用于中国过去 40 年间所建成的基础产业链,通过数据和运算进行更好地全局协调,实现更高的效率。

  那么,40多年以来我们的产业链到底长什么样?发展到今天,新基建的增幅基数会有多大?关于这一个问题我们要分正反两面来说。报喜不报忧是片面的,一味的危言耸听也不对。为了给你们留个念想,我先说坏的,来衬托后面好的。

  今天,中国依然是世界工厂,但是我们也不能头脑发热。谁能够决定未来的技术走向,谁能把握市场,谁才能自称老大,截止到今天,中国肯定还不是老大。

  很多人一提美国科技,脑袋里浮现的就是通用、洛玛、波音。但是实际上西方的高端制造业跟中国的中低端制造业是完全不一样的。高端制造业是以技术优势为基础的,对技术、精度和工人的要求非常高。导致的结果就是,高端制造业产品的需求量相对较少,分摊到用户的单价极高,市场总规模比较小;我们拿最近特别火的ASML光刻机举例,生产周期21个月,单价超1亿美元,用户就那么一只手就数的过来的几个,利润率高达40%,每年成交10几台,每年市场总额打天也就几十亿美元。

  而中低端制造业的特点是,产品单价相比来说较低、需求量更大,以成本优势为基础,市场总额特别庞大。还是光拿刻机下游的苹果举例子。2019年,苹果的销售额2676.83亿美元,利润573.26亿美元,利润率21.4%,虽然是光刻机的下游产业,但是仅仅第四季度的销售额就达到了918.19亿美元,利润222.36亿美元,利润率24.2%。所以我们这样一比就看到了,虽然苹果的利润率不及上游,贴着高端制造标签的ASML光刻机,但是在净利润的绝对值上,用户基数较大、处于产业链下游的苹果却能够吊打上游的ASML。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从始至终在喊中国制造大而不强,但是中国制造看起来却富得流油的原因。高端制造业产品最扎心的问题,是其高昂的价格注定了其不可能是终端产品,只能是一个中间品。比如蔡司做镜头特别厉害,但是用户拿着蔡司的镜头没用,镜头必须要被装在手机上或者相机上才有用,所以蔡司就必须和华为合作。而把镜头装在手机上的组装过程就属于中低端制造业。

  仅从技术路线而言,西方还是引领者,中国仍然是一个追随者。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如此。如果让中国自己往前演化,效率比西方可能会慢很多。

  我们以汽车业的演化举例。在西方国家,电动车理念一出来,马斯克迅速把它变成产品,随后其他人才开始追随。

  手机上是相同,中国靠自我演化的话,很难演化出智能手机,但是乔布斯能把它变成现实。这是由西方的技术路线以及理念决定的。中国在这些领域仍然是追随者,这是必须接受的客观现实。

  引领者和追随者的区别就在于,引领者是从0~1的过程,而追随者是从1~100的过程。中国供应链从1~100的能力毫无疑问制霸全球,但是从0~1的能力仍然处于幼儿园的水平。但是真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爆破性增长的,都是在从0~1的过程中出现的。要成为领先者,需要一系列东西的支撑。比如,你的基础研究、你的技术探讨研究、创新理念等是不是到位。而这个沉淀过程实际上又关涉到人才激励机制的问题。怎么能够让人才一辈子只干一个活,但仍然让他能轻松的获得巨大的职业荣誉感。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做不到。

  所以,打个比方,中国现在在全球制造业上干体力活,欧美在干脑力活儿,从这个方面比,中国制造确实没地位。不过,现在几乎全世界体力活都在中国,中国的地位就不一样了。但是,即便全世界的体力活都给了中国,我们也必须有一个清醒的意识,我们干的还是体力活,我们虽然不能妄自菲薄,但是更不能盲目乐观。

  坏的讲完了,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了!我们要开始讲一讲,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中国的产业链现在有多NB了!

  首先,中国形成了全球最大、最长且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且在这条产业链上的很多环节与分工,中国都是全球第一。

  2018 年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是 14 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制造业产值为 4 万亿美元,占了全球制造业总值的 3 成左右,远高于世界上的排名第二到第五名的美日德韩。

  以能源为例,自2017 年起,中国就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全世界第一大原油进口国。根据 2020 年 1 月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19 年中国全年进口原油量同比增加 9.5%,达到 5.06 亿吨。除了民用,主要用在了化工和工业领域。以液化石油气为例,其工业用途就涉及玻璃、陶瓷、金属、纺织、塑胶等行业。

  以钢铁为代表的基础原材料也同样如此。 1996 年底,中国钢产量突破 1 亿吨,在之后的 23 年间,中国的钢铁产量从始至终保持着全球第一的位置。据世界钢铁协会初步统计,2019 年中国的粗钢产量为 9.963 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的份额为 53.3%。排在之后的分别是印度1.112 亿吨、日本9930万吨、美国8790 万吨。钢铁制品的覆盖范围很广,从家里的冰箱、洗衣机,交通的汽车、铁道、桥梁、船只到输电铁塔、住宅、工厂等,都要用到钢铁。

  在化工领域,中国化工产业的产能占全球 40%。在工业品和中间品领域,目前中国已拥有 41 个工业大类、207 个工业中类、666 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世界 500 多种主要工业产品当中,有 220 多种工业产品,中国的产量都居全球第一。

  消费品领域,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高的附加价值产品为例,中国已经有了华为这样能代表全球最高技术水平的消费电子类品牌。而我们在手机制造领域的全球竞争力也在逐渐提升。兴业证券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从 CKD(零部件完全拆解)角度,全地球手机产能约 75% 在中国。

  产业链的最高端是高的附加价值服务,包括技术、金融、软件和文化等领域。这是我们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比,差距较大的领域。但是,中国也在发展。华为同样是个很好的例子,它不仅提供了高技术附加值的工业品和消费品,也包含了高的附加价值的服务,即技术、软件、设计等能力。当然,华为并非中国制造唯一的代表公司。

  从 1978 年至今,中国产业体系的扩张与调整是一个厚积薄发且附加值逐步的提升的过程:从最初的能源、基础原材料到工业中间品、化工产品,再往上走到终端消费品与工业品,然后是高的附加价值的产品,再到近来全力发展以娱乐、金融、软件为代表的附加值最高的服务业。

  在「做大」的同时,我们的产业体系也在做强的道路上奋力开拓:除了承接越来越难的精密加工,中国制造还在高的附加价值加工的基础上附加了慢慢的变多的技术、软件等其他服务。

  和美国相比,中国的产业体系进化截然不同。美国的模式更像是在产业链价值爬坡的过程中狗熊掰棒子,爬完就把价值较低的环节甩给别人。今天美国国内的产业,几乎集中在了高的附加价值的产品、和值服务领域。

  而中国则在不断爬升的过程中相对完整地保留了整条产业链的轴线。这背后的原因可能包括三点:

  二是中国人口庞大,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爬完了就甩给中西部省份接着这爬,没有甩给别的国家;

  这条又长又全的产业链,反映的是我们的供应能力,而中国的另一大优势还在于,随着我们产业链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去参加了的人们,收入提高了,所以伴随着产业链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中国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也开始慢慢地加强,催生出全球第一的产业链的同时,还催生出了全球第一的消费市场。

  随着收入的迅速增加,中国居民消费能力一直在升级。从 1978 年到21世纪初,中国居民消费升级经历了从基本生活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变迁的过程,消费升级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1978 以年前——中国老百姓处在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的初级阶段。当时大家结婚的要求就是:「三转一响」,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电视机。

  1980 年后 ——生活开始大为改善,中国步入了电器普及阶段。以家用电器、耐用消费品为代表的工业热潮,大约延续了十年左右,从城市到农村,家用电器逐步完成了普及。

  大家还没回过神儿——高层次的享受型阶段紧随而至。以住房、汽车为主的新消费热潮又扑面而来,增势迅猛,这个大多数人应该都有体会,就不展开说了。

  同时此阶段,中国的消费者开始追求品质、和品牌,奢侈品品牌在中国找到了一片新大陆,消费升级的概念诞生了。

  2013 年初由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发布的一份针对中国消费品市场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2 年,销量前十位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平均为 68.66%,比上年提高 1.39 %。分类别看,家电类消费品的市场集中度最高,其后依次为日化、日用品类,食品类,文化办公类,服装鞋帽类。

  而伴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2010 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首次破万,消费者开始更加追求品质和品牌,对服务消费的需求也开始迅速上升。2012 年,中国第三产业比重达到 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餐饮、娱乐、旅游文化、金融、教育、医疗等服务业也迎来了高速发展。

  第三个阶段,则是品质品牌升级加服务,体现为智能手机普及,餐饮、娱乐、金融教育等服务业迅速发展。

  消费发展的三个阶段与中国产业链的发展阶段,大致合拍。或者说供给与需求的发展合拍。

  另一项反映居民消费水平的数据,则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样来自国家统计局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 40 万亿,比上年名义增长 8.0% (扣除价格因后素实际增长 6.0%)。而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数据,美国 2019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62375.57 亿美元,同比上涨 3.6%。

  按照国家外汇局发布的 2019 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6.8985:1)推算,去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美国少 2703.32 亿美元,与前两年比,中美消费规模差距进一步缩小。受疫情影响,中国有很大的可能性在 2020 年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

  至此,我们大家可以看到,中国产业链发展的过程,也伴随着中国慢慢成长为世界体量最大、层次最丰富的单一消费市场的过程。

  市场消费能力和供给能力携手壮大,是过去四十多年里,中国产业发展速度能够超越其他几个国家的重要原因。

  那么当年,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当中,稚嫩的中国产业链,是如何顶住欧美发达国家的降维打击,生存下来,最终称霸全球的呢?关注首席君,我们下期讨论!